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阿賢語錄!

一絲不苟的精緻畫廊、正裝革履帥氣的藝術家,當然很棒。

但我們更喜歡腳踏拖鞋,在熱氣升騰的工作室裡,專心致志的他們。

上週六,我們隨著藝術家吳丁賢,來到好友黃承遠的工作室,當天有好多很棒的語錄,一直很想和大家分享:
 
 

「不要聽藝術家說什麼,用心感受,就夠了。」— 吳丁賢

很多時候,畫面是自我完成的,每一瞬間都擁有他的生命。
 
所以,先別急著用條條框框的概念和技巧來限住它,自由與精神才是我們所追求的。

作品只是ㄧ張以藝術織就的網,將所有與之共情的人緊密相連著

「 藝術從來沒有好壞,每一筆都是生命 。」— 吳丁賢

一幅畫每個階段,都是完整的作品;就像孩子,從出生起,經歷的每個時刻都是一個完整的人。

也可以說,即使面對同ㄧ件作品,你的每一次駐足,都會有不同的感悟,即便只是吉光片羽,每刻當下的心情都真真切切屬於自己。

「做喜歡的事,就是為了1分的快樂,而在99分的痛苦中堅持。 」— 吳丁賢、黃承遠

這句話,出現在二人的對談之中。他們是多年老友,但作品無論風格或概念都迥然不同。不過,倘若當天有人問,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堅持創作,相信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同時回答「因為喜歡」。

吳丁賢老師的作品,適合一個人靜靜欣賞,而且會讓你越來越投入。

很多人說老師講解的抽象畫是大家都能懂的,這點我們非常認同。他的話語,一如他的繪畫,是條理分明、又充滿層次和旋律。沒有艱難生澀的詞彙,說得都是真實的故事和直白的道理。就像一張精準捉住你當下情緒的相片,使你終於能看見自己,那麼真實又清晰。

藝術是完整了他生命的架構,更有時,是藝術讓他了解到更深層的自己。

 

而黃承遠老師的作品,充滿他的人生與情緒,卻同時也是我們自己的故事。

是從懷抱著夢想的綻放,到破碎、挫折的衝突;最終與自己和解、柔軟的虔誠,ㄧ個個都令人感同深受。 繞了一圈,回到原點,卻是早已悟了。就像他喜愛的一本書「老人與海」,懂得人,便會覺得浪漫地無以復加。

藝術是他的信仰,從精神蔓延到生活,餵養著他。

這一天,更回答了我們多年的疑問「藝術一定需要被定義嗎?」絕對不,就如同一首詩、或一段旋律,一百個人看,就會有一百種意義。能改變世界,也能拯救你的內心。

原來,他們早就懂得藝術的快樂,就盼著你也能體會。








 
2021年9月4日 襲園美術館